十四五规划趋势分析——氢能正在走来
1月10日,2021年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系列报告发布。报告显示,“十四五”时期将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历史转型期,能源系统的安全高效清洁低碳转型有望取得重大进展。最新发布的《我国“十四五”能源需求预测与展望》报告显示,“十四五”时期是我国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后的第一个“五年”,我国能源系统的安全清洁低碳高效转型将进一步加强,智慧能源产业有望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,国际能源建设合作将大幅提升。
氢气是公认的绿色可再生能源。国际氢能委员会(TheHydrogenCouncil)认为:全球将从2030年开始大规模利用氢能,2040年氢能将承担全球终端能源消费量的18%,2050年氢能利用可以贡献全球二氧化碳减排量的20%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极为重视氢能源的发展。
1、政策环境:我国政府对发展氢能持积极态度,已在多项产业政策中明确提出要支持中国氢能产业发展,目前支持政策出台频率更加密集,支持力度不断增加。由国务院印发的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12-2020年)》、《中国制造2025》、《“十三五”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》等国家纲领性规划文件,均指出要系统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,发展氢能源产业。2021年全国30省已公开发布的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,其中共有11省、直辖市对于氢能产业做出明确的定位与计划,这标志着氢能产业规划已经逐步进入国家顶层设计阶段。
2、工业基础:中国是世界第一产氢大国,全国氢气产能超过2000万吨,中国在合成氨、合成甲醇、炼焦、炼油、氯碱、轻烃利用等传统石油化工行业中具有较为成熟的经验, 发展氢能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。现有氢气生产主要依赖化石能源,消费主要作为工业原料,清洁能源制氢和氢能的能源化利用规模较小。国内由煤、天然气、石油等化石燃料生产的氢气占了将近70%,工业副产气体制得的氢气约占30%,电解水制氢占不到1%。国内外能源企业结合其各自优势选择不同技术路线,纷纷布局氢能源生产与供给,煤制氢、天然气制氢、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和设备已具备商业化推广条件。2020年中国新投资制氢项目约23个。其中,电解水制氢项目7个,占比30%;焦炉气制氢项目6个,占比26%。从制氢项目投建地点来看,项目主要分布在山西、山东、河北、内蒙古、浙江、安徽等11个省份。
3、产业链带动:氢能的储运和加注产业化整体滞后,压缩氢气与液态、固态和有机液体储氢技术相对成熟,但与产业化相比仍有距离。压缩氢气主要通过气氢拖车和氢气管道两种方式运输。目前,国内加氢站的外进氢气均采用气氢拖车进行运输。由于气氢拖车装运的氢气重量只占运输总重量的1%~2%,比较适用于运输距离较近、输送量较低、氢气日用量为吨级或以下的用户。而管道运输应用于大规模、长距离的氢气运输,可有效降低运输成本。国外气氢管道输送相对国内较成熟,美国、欧洲已分别建成2400km、1500km的输氢管道。我国目前氢气管网仅有300~400km,最长的输氢管线为“巴陵-长岭”氢气管道,全长约42km、压力为4MPa。在终端加氢设施方面,截至2020年12月底,中国累计建成118座加氢站,其中建成的加氢站已投入运营101座,待运营17座,投用比例超过85%。此外,中国在建/拟建的加氢站数量达到为167座。未来我国加氢站行业的发展空间巨大。
4、场景应用:氢能应用模式丰富,能够帮助工业、建筑、交通等主要终端应用领域实现低碳化,包括作为燃料电池汽车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,作为储能介质支持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整合和发电,应用于分布式发电或热电联产为建筑提供电和热,为工业领域直接提供清洁的能源或原料等。同时氢能也是实现电力、热力、液体燃料等各种能源品种之间转化的媒介,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实现跨能源网络协同优化的唯一途径。当前能源体系主要由电网、热网、油气管网共同构成,凭借燃料电池技术,氢能可以在不同能源网络之间进行转化,可以同时将可再生能源与化石燃料转化成电力和热力,也可通过逆反应产生氢燃料替代化石燃料或进行能源存储,从而实现不同能源网络之间的协同优化。
由于碳中和、清洁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,中长期来看,氢能产业前景光明,有了“十四五”政策规划托底,2021年注定将成为“十四五”期间氢能产业进入“黄金期”的起点。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武珞路282号思特大厦508室 邮编:430070 技术支持:support@newpower-hb.com.cn
鄂ICP备11015635号-1
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650号
Powered by AKCMS